杨再思传
2018-01-18 09:39:15
  • 0
  • 0
  • 12

            杨再思传

         杨再思,生于唐咸通十年(869)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(957)。居忠长子。杨震弟二十七世孙。为唐未、五代“飞山蛮”酋长,号十峒首领,人称“飞山太公”。

        杨再思自幼聪颖,文武兼备。十四岁随父守叙州,扼守沅潕渠巫之河口。是时西南八番蛮帅踞地称雄,袭南诏(今云南大理)、寇播州(今贵州遵义),边境无宁。杨再思随父平定叛乱,屡建奇功,受江陵节度使器重,举荐为叙州知州。

       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记载:“唐昭宗乾宁二年(公元895年),蒋勋与邓继崇起兵,连飞山蛮、梅山蛮寇湘潭,据邵州。”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“飞山蛮”在正史中最早的记载。其早期的首领名叫潘金盛,因地处叙州,史称“叙州蛮酋”。因他“恃其所居深险,数扰楚边”,楚王马殷遂于后梁乾化元年(911)“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。”“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峒袭潘金盛,擒至武冈斩之。”当时死难者近三千人。由此“飞山蛮”大丧元气。据《湖南通志》记载,为了避免斩尽杀绝,“飞山蛮”的另一蛮酋“杨承磊之族人杨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”。次年(912)楚以降酋昌师益为叙州刺史,矛盾暂趋缓和。

  当时叙州境内有四大“蛮酋”(亦称“款首”):一是潘金盛,人称潘大虎,据东南八峒,以飞山峒为中心;二是杨承磊,人称杨神勇,据西南五峒,以锦屏峒为中心,常与潘金盛联合;三是昌师益,据东北三峒;四是杨再思,人尊杨太公,据西北四峒,以朗溪峒为中心。他们曾义结金兰,互相支持。但各自为政,互不隶属。潘金盛、杨承磊起兵攻楚,昌师益降楚,杨再思均未参与,故新旧《五代史》及《资治通鉴》在记录叙州“蛮酋”扰楚寇楚、附楚降楚时,均未涉及杨再思。只有部分地方志及当代著述,将“杨承磊族人杨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”,误为“杨再思附楚”。实际上,“杨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”,也只是当时权宜之计,不久其地大部分归杨再思统掌。

  当杨再思据探马报知楚兵进犯飞山峒时,立即亲自率朗溪峒“苗蛮”援救。怎奈吕师周到达飞山东麓,仅花一天时间就筑好营寨(即今马王坪),采取避开防御哨所、走快捷方式攀藤缘崖而上的偷袭战术,速战速决,当救兵赶到时,“飞山蛮”另一“蛮酋”杨承磊已经阵亡,死难近三千人。潘金盛已被俘往武冈,飞山峒被捣毁不堪。于是,杨再思在安葬杨承磊等死难兄弟之后,着手重建飞山峒,“结营飞山”,以飞山为“寨”。“飞山寨”从此得名。同时,派人往武冈营救潘金盛。已斩,遂收回尸首进行礼葬,并捐银安抚三千死难者遗属。金盛和承磊的十三峒“苗蛮”,素闻再思德治盛名,又感恩安抚,遂一致拥戴再思为其共同首领。再思与各峒杨姓土著峒民,特别是与杨承磊一族联宗,使用“再政(正)通光昌胜(晟盛顺)秀”七字派统一班辈,密切宗族关系,形成了杨氏雄厚势力。后梁龙德元年(921),昌师益的子孙和辰州蛮复叛侵楚失败后,与杨再思辖地相连较近的峒蛮也投靠了杨再思。至此,杨再思控制了大部分叙州。遂改叙州为诚州。楚王马殷素闻再思英勇善战,精通韬略,为人忠厚贤达,从不无理犯人。自己也惟愿楚西南相安无事,故不敢向再思挑衅。十多年之后,诚州民富州强,从未侵扰楚边,马殷主动于后梁龙德年间(921-923)和再思联姻,将小女嫁配再思为三夫人,从此亲情相处,相安无事。

       唐代末年,由于唐室腐败衰颓,引起藩镇割据,天下大乱,几无净土,民不聊生,史称“五代十国”时期。当时,“走马灯”式的“朝廷”也顾不上叙州了。因此,杨再思为首领的“飞山蛮”得以实现独立的多民族自治。但杨再思反对国家分裂,自己坚持不建国,不称王,等待恢复统一。

杨再思以五溪王化之地为基础,配合朝廷“征蛮尽节”、“开辟王化路,澄清烽火烟”、“扫尽五溪烟,大化千年患”、“助圣朝干午”、“志伏群蛮”。因为曾以飞山作根据地,所以被五溪人尊称为“飞山主公”,其十个儿子分别个为“飞山十峒主”,分管湘、黔、桂三省交界的古州(即上里平,今黎平之孟彦的罗里)、龙里、潭溪、洪州、八舟、湖耳、中林、亮寨、欧阳、新化等十峒广大区域。

  杨再思虽受广大飞山蛮拥戴,上升为土著酋豪,但仍坚持清白家风及孔孟之道,主张以德兴仁;坚持国家统一,反对分裂;坚持君轻民重,爱护百姓;坚持汉蛮民族和睦,反对互相歧视。他对当时的藩镇割据、天下纷争、酿成生灵涂炭、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,极为不满。当他接收潘金盛、杨承磊的十三峒拥戴为共同首领后,决心施展他的抱负,励精图治,解民于倒悬,在他管辖的范围内,实行以人为本的改良。政治方面,不从梁叛,不附楚王,居中自立,改叙州为“诚州”,以示忠诚于唐,使用昭宣帝“天佑”年号。“相势勤王”,维护唐君主统治,排除内乱外患,积蓄力量,响应光复唐室天下。军事方面,“戒严其境”,加强军事训练,防务教育,增强边防警戒,组织搜查,限制交通。经济方面,首先是推广牛耕,结束刀耕火种。在十洞平坦地带,建造大坝良田,实行精耕细作,改良品种,开始轮作,学习汉族的先进技术。第二是奖励种棉、纺织。第三是增开市场,扩大边境贸易,与毗邻州郡沟通交易,叙州逐渐繁荣昌盛。全州丰衣足食,民有积蓄。从906年起,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相继争夺中原,无暇顾及南国,诚州得以和平建设,富州强兵,安定团结,生产发展,百姓生活提高。

       天佑四年(907)四月,朱晃废唐昭宣帝,自称皇帝,建立后梁,号太祖,改元开平元年。原唐重臣亦多归附,荆州节度使降梁,封渤王,踞江陵;安武节度使马殷,梁封楚王,占长沙;青海节度使刘隐,受梁南海王,踞广州。刘隐子刘岩亦称帝。

       杨再思看到中原兵荒马乱,欲想有所作为,无奈五溪之地民穷兵弱,只好采取保境安民,追随大唐的防守政策。为了维护五溪的平安稳定,宣布封关保境安民。一面通告关隘守将断绝与内地的交通,严防盗贼和外地之兵进入;一面安插分封儿子任土官,巩固独立一隅的五溪政局。同时大量招纳境外流民安居乐业,缓解五溪人力不足的问题。推行和平建设,富州强兵,安定团结,生产发展,人民生活提高。后唐末帝清泰元年(935),李从珂得知杨再思之志,欲安其心,授银青光禄大夫,诚州刺史,左仆射尚书,食邑一万二千户。杨再思仍保持“奉唐勤王”之志。

        征西平南 纳土归宋。后晋时期(936-946),都匀蛮长尹怀昌,牂牁蛮长张万浚复犯诚州界,被杨再思击败后,投奔楚王马殷,马殷联络西南八姓番帅,实施合围。五溪东面、北面是楚国,西面是前、后蜀国,南面是南汉国,西北角上还有荆南国,随时都有寇侵的可能。因此,杨再思逐渐将训练有素的十个儿子(政隆、政滔、政修、政约、政款、政绾、政岩、政嵩、政权、政钦俭)分镇各峒要塞,组织各峒青壮年编队习武,定期训练,实行全“蛮”皆兵,杨再思与十子孤军不惧,胸有成竹,调回柳州兵力,采取分部防守,重点攻击,各个击破的持久战术,经过八年努力,父子与将士同心,将敌方消灭在黔粤交界(今桂黔边境)的两江溪洞,陈兵戍边,凯旋诚州时已84岁。见诸子已锻炼成才,遂将政权交与七子政岩,军权交与次子政滔,颐享天年。仙逝于诚州,享年88岁,葬于今贵州黎平佳所之长岭岗。

  杨再思配五位夫人生有十个儿子:

  第一夫人韩氏,系唐仆舟司马韩至之女,封一品夫人,生子三:正隆、正滔、正修。

  第二夫人蒙氏,系唐左拾遗正言公之女,封二品夫人,生子二:正约、正款。

  第三夫人马氏,系安武节度使马殷之女,封端庄夫人,生子三:正绾、正岩、正嵩。

  第四夫人潘氏,封端庄夫人,生子一:正权。

  第五夫人郑氏,封随阵夫人,生子一:正钦(俭)。

  杨再思逝世后,诸子遵从“戒严其境,相势勤王,开疆拓边,保障滇黔”的钦定之策,与军民共守,继续保持诚州地区的安定团结,出现生产、生活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。

  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(960)立朝,杨再思十子见唐祚已终,观宋代社稷应天顺人,民心所向,遂虔诚附宋。开宝八年(975),继位子正岩、正滔献诚州版图称臣纳贡,太祖大喜。圣心思杨再思父子是抚边重臣,开辟王化,宣仁布义,其功德伟绩为历代仅见,表为当朝楷模,追封杨再思为“诚州刺史”、“英惠侯”,赐立“杨英惠侯墓碑”致祭。

  据《靖州乡土志》载,册封正岩为国公、诚州刺史;正修刺史、正滔知郡、正约知州、正绾知州、正权太尉、正隆少保、正嵩都使、正钦(俭)都统,分掌诚州军政大权。太平兴国五年(980),杨再思之孙通宝入贡,受朝廷嘉奖,封诚州刺史,从湖耳移治内古州(原称潭阳县,今黎平孟彦之罗里)。神宗熙宁八年(1075),曾孙杨光富率族众二十三洞朝贡方物。元丰三年(1080),朝廷以沅州之贯堡砦(寨)置渠阳县,隶诚州,州治由内古州迁渠阳(今湖南靖州)。崇宁二年,六世孙世袭诚州刺史杨晟臻入贡,宋徽宗思杨氏靖边之功,百年无患,赐改诚州为“靖州”。

  北宋中叶,情况有变,熙宁、元丰(1068—1084)年间,神宗实行改革,国力有所增强,故派出大臣“经制蛮事”,力图加强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直接控制和剥削。武陵五溪地区,即所谓“南北江”的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,则是宋王朝“经制”的重点。宋熙宁四年(1071)辰州布衣张翘上疏陈南北江厉害。他说:“南江蛮虽有十六州,惟富、硖、叙州仅有千户,余各户不满百,土广无兵,加以荐饥。近向永晤与绣、鹤、叙诸州蛮自相仇杀,众苦之,咸思归化。愿招富、硖二州,则余州自归。”宋神宗采纳张翘的主张,于七年,遣章惇领兵压境,派人入各州劝谕,“开其酋以祸福使为士民”,对民众均赐土田,贷牛种粮,教之耕犁,以衣以食。各州首领莫不率众归附。南北江正式纳入宋王朝统治之下,各州之间“强弱相凌”、自为仇敌的局面自此结束。但是民族矛盾加剧,崇宁元年正月起舒亶(1041-1103)知南康军,时方开边,蛮寇扰辰州。七月除亶直龙图阁、知荆南府、荆湖北路都钤、辖辰州。故黔中郡历汉唐皆建郡县,至五代始弃不通,然亦有内属者。熙宁元丰开复沅诚,而元祐中又弃之,自是猺人恃险难制。亶图上地形,募施黔土人,分七路遣将,授以方略,斩贼首并其徒党三千馀级,俘数百人,破洞百馀。遂分叙浦、辰溪、龙潭为七,以忠顺首领主之。既奏功,朝廷又诏亶兴复诚州,乃进屯沅州,兵未压境而渠阳五溪降。胡耳西道最为僻远,至是亦请命天子为之告庙,肆赦改诚州为靖州。亶复计议筑屯沅之洪江,分兵江之南,建若水、丰山、贯堡三寨。靖州跨大江,在飞山之东,猺人出人多以为障蔽,亶乃选形胜,得飞山福纯坡,建新城,最为控扼之要。舒亶在南北江地区建制设官,以洪江为据点经制巫水渠水流域,筑堡戍兵,加强统治和压迫,必然给当地苗、侗、瑶等少数民族带来灾难和痛苦,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反抗。据记载,元佑元年(1086)“沅州蛮”杀沿边巡检。讨平又叛,“断渠阳道,官军不得进”。元佑二年,“渠阳蛮”以杨晟台为首发动起义,攻文屯堡等(见伍新福、龙伯亚著《苗族史》)。这就是元丰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,也奠定了今天怀化市的行政区划地域的形势。

  杨再思历史功绩:一、他在唐末战火纷飞乱象丛生的残酷战乱情势下,审时度势,于极端危难之际保境安民建立诚州——对五溪而言,避免了外来战火蔓延至五溪境内可能造成的滋扰破坏;对境内而言,结束了五溪部落林立、互不统属、攻战不休、相互掠夺、严重破坏生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状况。二、他一直奉行“邻里和美”的政策,不仅建立“峒制”、“款约”,管理五溪,还建立汉、蛮人同可做官的吏治制度,大量任用汉人为官为将。他以“和”文化滋润五溪各民族,推广汉礼仪汉文化。他提倡汉、蛮族通婚,率先垂范与蛮人通婚。杨再思本人更带头入乡随俗,穿“蛮人”五彩服装,示范体验五溪地方风俗,以至汉使拜会杨再思时,但见他不戴官冠,不束官带,盘个圆锥发型,两脚盘起而坐,一副蛮人酋长姿态。三、缔造江山世代稳固,把从五溪蛮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文明投注到中原的铁器牧耕文明,在封地交界处设立边关,引进中原以铁器为主的先进农耕工具和马牛,推动五溪生产方式大变革。同时开辟市场,促进经济发展繁荣。将训练有素的十个儿子(政隆、政滔、政修、政约、政款、政绾、政岩、政嵩、政权、政俭)分镇各峒要塞,组织各峒青壮年编队习武,定期训练,实行全“蛮”皆兵。

       杨再思逝世后,诚徽州百姓出自感恩怀德,各峒、都、寨相继建庙祭祀,名曰“飞山庙”,奉飞山太公杨再思为神,每逢再思生辰、忌辰、均入庙隆重祭拜。“飞山蛮”的圣山——飞山寨头宝鼎上的飞山庙海拔744.2米,十分雄伟壮观。宋孝宗淳熙十一年(1184),靖州知州孙显祖第三次易址扩建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庙赠联:“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,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河山。”明朝正德三年(1508),参将黄焘在庙前竖立了“惠此南国”、“威镇渠阳”石匾牌坊。

       由于杨再思能征善战,治国安邦,保境守土。使飞山蛮民众安居乐业。由于他反对分裂,不建国,不称王,在乱世中等待恢复统一。北宋以后,历代君王为缅怀杨再思的功德,先后六次为他封侯,两次追封他为王。绍兴三年(1133年),宋高宗为感怀飞山神显灵救驾南渡,而追谥杨再思为阴助侯;绍兴三十年(1160),宋高宗感于杨再思维护统一,开发诚州的功绩显赫,威名远播,又追谥杨再思为威远侯;淳熙十一年(1184),宋孝宗诏谥杨再思为英济侯;嘉定五年(1212),宋宁宗诏谥杨再思为英惠侯,因此有些地方的飞山庙又称作“英惠侯,贵州黎平县长岭岗的墓又称“英惠侯墓”。至元十九年(1282),元世祖诏封杨再思为“宣明助顺王”;延佑六年(1319),元仁宗诏封杨再思为“飞山威远广惠王”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